《见树又见林》 阅读报告

文:黄宇宣

这本书由艾伦·G·约翰著作。作者1970年获得博士学位,社会学家、作家、训练师和顾问。作者写的这本书用了简单、清晰和直接的方式来呈现社会学。我认为内容的主干位于什么是社会学。对于我这种初次接触社会学的新人,本书能让我掌握好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矛盾、挑战和方向。此外,书本所指出关于社会学的部分多数都表达出了社会学与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并且会让人开始察觉社会学的重要性,发现它实际上对于每一个处在这时代的人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智慧宝典。

阅读完毕以后,我认为本书所教导的种种社会议题中有好几项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审查自己的。我们从小变融入社会,已活在布置好的社会系统里;我们跟随社会所指引的方向走进社会生活与社会体系。日积月累,社会有它自己的一套方式在运作,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改变能从每个拥有独立思考的人们自己先开始,换一个维度、来一个逆向思考,试着对身边的人事物开始质疑、发问和思考。因此,社会学能放大社会问题,大部分人都希望世界迈向更美好。我们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人能影响人,我们能够影响人们的决策,懂得如何参与社会,无论是从家里到职场或是任何角落,社会学绝对能帮助我们如何让世界更美好,抱着一份好的希望前进和改变。

反思个人主义与生活

第一,我们能够自审自己是否总是在使用个人主义方式去做选择。我们处在社会,必须使用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个人式的解决之道。我们应该跳脱个人主义的思维模式。从狭窄的视角去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经历是不准确的,甚至让我们忽略了本来的面目。个人主义思想的先入为主常常让我们忽略了社会系统。我们应该从社会系统的视角开始去看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其实,当问题发生,我们应该阔达视野范围去脱离可以从他的家庭背景、校园生活、职业和特定的喜好等去事先了解某个人再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书中提及个人主义的了解方式往往是没有用处,因为它无法从头到尾和完整地去了解社会系统。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我们有必要去改变思维模式,不然我们会很容易以个性、生平、情感和行为去判定所有事情都以为任性所引起。我们都参与群体生活,而不是一座孤岛,因此更加理所当然地应该更换视角,像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人彼此的差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等,都存在着种种联系。总的来说,我们就是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事情,只因为我们都参与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活。

跨越与融入文化

第二,我们可以试着跨越习以为常的文化框架。世界很大,文化在人生路好像成了一种限制,限制我们的选择、视野和行动范围。可是幸运的是,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文化并不能决定我们是谁,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外,跨越也指跨越差异和偏见。我认为这点和以上的个人主义思维有着同样的关系。当我们选择跨越预表着我们准备好了一颗宽大的心、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开明的脑袋和一双愿意敞开的双手。跨越的意思也许就是包含了接纳和融入吧。这一点并不是任何人能马上做得到的,就像我到过的缅甸国,当当地女人帮我在脸上用三根手指点了黄粉在我左右脸颊划过,而我担心的是卫生问题和皮肤敏感的问题,我还尝试想到洗手间把脸洗一洗。因此谈到跨越,我想也必须谈及融入,试着和“不一样”的事情相处,尝试与其达成“一样”,是一件值得做的却又不简单的事情。我们都活在各自的社会文化里,拥有各自习惯的一套生活方式和艺术,我们未必能理解别人的习俗和传统。作为身处社会系统的我们,我们多少知道自己的文化,并且文化形塑了我们的观点和选择,包括我们认为自己要的是什么。因此,我们唯有借着把我自己从我身处的文化所提供的狹隘选择范围内解放出來,才能扩大我的“自由”。要达到这目的的,我需要迈开步伐“跨越出”我习惯的文化框架,这样才能看到我处的文化“框架”,其实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其中一个。

 寻找“自我”需要的不是自我

关于“自我概念”,我们一生中其实连自己都不太认识自己。我们人类其实很骄傲,却在这种时候不得不谦虚承认我们仍在寻找“自我”。我们又是演员又是观众的,在两个角色中我们难免混乱,难免迷失,过程好像停不下来,会不会到死我们都不能百分之百地做自己?我们不能直接地向“自己”去了解自己,这点倒是非常有趣。我们竟然需要别人来做我们的镜子好让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我们甚至得透过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来反观自我的存在。再来,我们得通过语言才能构建自我意识。当人们使用语言去谈论自己、谈论我们、谈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现实时,这种感觉才会萌芽。语言发挥着桥梁的纽带作用,将他人经验和自我经验联结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关于群体生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我们是无法发掘存在的“自我”,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我认为如果社会都发现到这一点,我想以“自我中心”就不会成为今天这时代应该每个人应该自行对付的问题。当自我意识太强化和浓厚,渐渐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每个人都为开始只为自己而活,想在自我身上得到关注和喜爱,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样的趋势形成了“我世代”,参与者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说话以“我”字开头,他们行动果敢直率,言语表达出自信坚强,有自己的事业,也忠于自己的爱情。他们口口声声地叫嚷着:“我的未来由我做主”、“我选择,我喜欢”、“我爽我说了算”、“我就喜欢,你管得着吗”等等。所有的口头禅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我”。

需要信心的社会学

不管环境如何,社会学是一门必修课,带领我们从思想上改变,再实际地把改变这份希望放在这世界之上。作者说:“如果我不相信有些事物可以变得更美好,我不会做这一切,所以,我不得不在我实践社会学的理由中加上“信心” 我想这“信心”在社会学领域是重要的词汇。当我们说信心,我们到底相信着什么?信心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即使我们不晓得接下来的任务会否成功,但没有信心,我们所做之事都毫无目的,毫无意义,更不用谈行动力。在阅读和探索社会学的过程我加入信心,我预先在脑海里勾出美好的一幅画,我不会毫无方向和目标,甚至我会为之努力奋斗。还有,这并不是“想得美”,我们希望一件事情能够被改变,甚至走向更美好,我们就会附上正能量和积极的精神寄托,总称是,信心。我们不可能在挑战爬山登峰之前,用“惧怕意外和死亡”的心态去向往突破和改变。我想面对社会学也是一样的,更何况我相信一个愿意去了解和摸索社会学的人,至少知道社会生病了,需要医生了,多少期盼着如果社会能被医治痊愈那该多好。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