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又见林》阅读心得

文:陈苛柔

见树又见林是一本入门的社会学书,内容并不难理解,字与字之间是很简单的,透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大小事物,或者存在的事来开启一段长长的解释,虽然浅白易懂,但又不是那么容易完全理解,所描述的意义非常地大。

社会就是人所聚集的地方再自然而然建立出来的一个名词,大家经常都会说生活在社会真不容易,或者会说我不想面对那么多社会问题,但其实这些从大家口中说出来的「社会」 ,与艾伦•强森要告诉我们的大有不同。

社会学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实或理论,而是一种威力无穷的方式,让我们能够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们和世界的关系。社会学为我们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给了我们一面镜子,反映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我们是谁。

书本的一开始,就如书的名字一般,有树,有林。一堆树与森林在社会上来说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当你的面前出现了500棵树,那么其实它也只是500棵树,但同时500棵树却能组成一座叫森林。要了解为什么500棵树可以成为森林,这其实应该得去从一棵一棵不同的树去找出答案,就如同我们待在我们所处在的社会里,与我们连接的人——家人、朋友、同事、亲戚,每个人都是个体,只有在更加关注这彼此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才能真的摸明白什么才是社会。

人们都一直以为社会是甲的形象,然而其实它也可以是乙的、丙的、丁的各种不一样的概念。为什么人会这么想呢?这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极度个人主义化的,而社会与文化本就是共同体,有什么样的文化,那个社会就是什么样子的,就像为什么美国有种族歧视,而他们本身就认为这是没有错的,甚至可以毫无顾虑地开有关于黑人侮辱性的笑话一样,只不过是因为这是他们所认为、所共同认同的,早已根深蒂固的概念。

「我们都活在一个比我们更大的事件中」其实充分表达了社会强烈的个人主义带来了什么样的面貌,说难听点,就是自以为是,当他活在这个主义下,说着那些个人主义的话时,他做的事情大部份没有意义,因为个人的性格形成,并非因为你本身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个本身的背后,还带有许多,比如你的成长背景,你所遇过的人,所遭遇的事等,都是由其他事形成的。

身处在一座森林中,我们必须看清这座森林外更大的事物是什么,所以我们必须给自己的行为找出意义,并且参与在其中,而不是只单纯活在「我认为是如此」的想法下,抱有太多个人主义的后果是,社会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最能够表达一个社会现象的,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身份与所担任的角色。男人?女人?老师?学生?同性恋?异性恋?美国人?中国人?等,这都代表了,人的固有形象都由社会建成,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坚强不流泪,作为女人要贤慧爱家,当然这也是因为从前的父权主义下所建立的,到了今时今日,要说完全改善,其实也存在着许多歧视女性的事件,尤其是一些的宗教国家更为严重。但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所认为的,与真实存在的,哪个比较重要?如果这一切的形象定位,亦或者身份角色都只能是按照着社会所给予地去扮演,那么简单的来说,社会也许永远是没有平等位置的。

就像父母赋予我姓名,那我就是这个人了,我是个女生,我必须怎么样,形象该是怎么样,似乎就在出生的那一天就已决定好了。

社会的发生一直都来自于人的互动,不管是种族歧视,男女地位不平等,同性恋遭到不公平对待,还有阶级制度,家暴事件,又或者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基本上一直都在发生。个人主义下所间接衍生的资本主义在近十几年来不断荼毒着一些低阶层人士,造成贫富悬殊越来越大,都非常困扰着人们。

所以为什么需要学习社会学呢?也许每个人对于社会的认知都不同,但一旦从理解社会学开始,人们就已经踩进了探索比自己所理解的方形还要来得更大的形状,进而追求真实、进步,还有去寻找身边或是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了。我们是谁?在世界中的我,又是谁?只要一天存在社会,就永远不会消失的社会学精神,相信未来肯定会变得不一样。

發表留言